第五章 心无栖息的地方,到哪里都是流浪

小说: 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 作者: 陈贝蕾 字数:1564

  曾经有人在微博上发私信给我,问我知不知道自己的归属地在哪里。我愣了片刻,只能想到每次在两座城市间穿梭的时候,手机短信上提示的归属地变更的消息。其他的,我没有概念,当然,我明知道他问的是其他。

  我告诉他,我没有归属地,他笑了笑说:“意料之中。”

  “你知道我的经历?”我问他。

  他说:“你猜。”

  他一定是我的熟人,却伪装成粉丝来接近我,不然他怎么会知道我的颠沛流离,心无归宿?

  我快速地回想这些年的经历,我生在家乡,长在北京,高中时因为户口问题独自一人回乡求学,然后从人才济济的高考大省考到了天津。

  青春年少,我能想象自己一个人背包走天涯的踽踽形象,想来也挺心酸的。

  我稍微镇静了下,问他究竟是谁。

  他说:“其实我们不认识,要说认识,大概也是通过文字吧。”

  我还是疑惑,常年漂泊是我的软肋,它使我总感到不安定和不安全,他直接命中痛处,应该是很了解我才对啊。

  没想到他却用这种方式澄清:“我问了身边的人,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对我说没有归宿。这是一种常态,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。”

  哦,我的漂泊感来自于经历,所以我想当然地以为,没有这样经历漂泊的人不会有同样的感觉。真是惭愧,我犯了以果为因的毛病。

  他不是随便问问,之后,他吐露了他的悲伤:“我在北京漂着,下了班常常不知道家在哪里。”

  听他这么说,我想起自己见到过几家名字独特的小店——一家叫“北漂咖啡”,一家叫“北京的家”,还有一家是“同是天涯沦落人”。这些小店名字中有伤感有安慰,但怎么看也还是落寞居多。

  离开家乡的日子就像失去根基,人再有活力、再积极向上也会觉得孤独无依。但是,若让他们真的回了家乡,又有那么多人不情愿。

  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?为什么这也不行那也不对,现实似乎总是不尽如人意,让我们心力交瘁。

  再看与我私信的那人的昵称,我不由得一笑。“赖在北京的流浪者”,签名却是“奋斗,直到最后一刻”。我大概能体会出他在这两种状态下的跌宕转换,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,让他全无自信和体面。

  我像他那样,问了许多我周围的朋友:为什么你会有种漂泊感?

  我没想到那么多人的答案都是相似的,他们只说了四个字:心无归宿。

  那为什么会心无归宿呢?

  没人再能回答出这个问题。

  以我的经历来说,大概只有两种可能。

  最初,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完全没有主见,不过是随波逐流地追寻罢了。所以,我们常常身在北京,却心怀故乡,若身在故乡,又会念起北京的好。我们似乎永远不知足,又好像总是矛盾重重。

  我们咒骂千万遍拥堵的交通,残忍漠然的人群,人才饱和的城市,可抓包要走时,又恨恨地说我不要回去。

  心的迷茫,和住房关系不大。很早的时候,我就在北京安了家,可我始终不觉得自己是北京的一分子。每当有人问起我的家在哪儿,我都犹豫不决,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

  我总是谨慎,像我的很多北漂的朋友那样,怕有一天没了拼劲,怕有人否定,怕没了希望,怕一切让自己感到没资格配上这座城市的事情。

  那时我们是怕失去,现在我们是想得到。在关乎城市的问题上,我们的视线都会越发高远,想要到更多的地方去,想要去见更多的人。

  于是这根脉又飘浮起来,因为不愿在一个地方混吃等死,不愿一生局限一地,不愿守着一亩三分地直到白头。

  这时的不安定,是我们心甘情愿的,是想要顺势而为在浪尖弄潮的心态。

  在我看来,第一种叫作流浪,第二种叫作不甘于现状。

 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那位赖在北京的流浪者,他不置可否。

  我问他:“那你觉得还有什么情况呢?”

  他反问:“那你说我能归于哪类?”

  我脱口而出:“你是第一种。”

  他发了个惊呆的表情,对我说:“我觉得你之前肯定认识我。”

  我只能无可奈何,对他说:“你要是到了第二境界,就不会到处找朋友来求解了。”

  他自嘲地说:“对啊,就像你说的那样,心无栖息的地方,到哪里都是流浪。”

  是啊,这不用解,等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,投向心所梦想之地,而不是在熟悉的地方挣扎,那么,不甘寂寞又何妨?只要不是心在流浪。

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